和平主義

和平主義

和平主義

以弗所書2:16-17
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,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,與神和好了,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,也給那近處的人。

六零年代學生運動澎湃,反對軍國主義的保衛釣魚台運動,激動了不少學生揭竿起義,伸張正義。我也是在那時候參加過這些學運活動,為和平博愛吶喊過一些口號。

後來出國後,目睹美國反越戰的浪潮,有些學生以和平口號走上街頭示威反戰,有些青年則逃到別國去逃兵役,譬如拳王奇利逃到加拿大,前美國總統克林頓走到英國。

理想崇高的年青人都景仰和平主義,認為一切戰爭都是暴力,動武的方法永遠不能解決人類的問題。和平、友愛、共存、才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。這種觀念心態,可以說是由昔日披頭士樂隊歌手約翰連靈的兒子,悼念其父被槍殺時的激情中,寫成「和平」一曲而展露的心聲。

和平主義的理想確是崇高可貴,却忽略了人性負面的敗壞。當人的野心支配著一個國家的時候,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則會產生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狂魔希特拉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再者,民族與民族間的敵對仇恨,世世代代的情與結交纏不清,一旦爆發後,則不可收拾地互相殺戮。目前東歐解體後的南斯拉夫內之種族仇恨,非洲盧旺達部落黨派間之彼此殺戮,正是人性醜惡的表現。

討論戰爭與和平此課題,我們要避免走入極端的立場。其一是軍國主義的參戰型,凡是國家政府所發動的戰爭,人民都要支持參戰,不然就是不愛國了。當希特拉發動侵略波蘭時,全國大部份人(包括一些基督徒在內)都表示支持,除了少數的基督徒,尤其是後來因反戰而殉道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(Bonhoeffer),大部份的德國人都深受政府的宣傳所洗腦。其二是和平主義的反戰型,他們認為凡是戰爭都是暴力,故此一概不支持參戰。一般反戰的口號是「做愛而非作戰」,「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」等。

這兩種偏激極端的觀念,都不是務實與不肯負責任的看法,参戰或反戰,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的反省抉擇的。若是保衛國土,驅趕侵略者的戰爭,是國民當盡的義務。譬如抗日時期,為保衛中國國土而流血犧牲,乃是義不容辭的事。一般而言,我們仍要竭盡一齊努力去謀求和平的解決方法,避免以戰爭來解決問題。並且,一旦為了反侵略要發動戰爭,也要避免以「聖戰」的心態,正邪大決戰,毫不留情地施行殘酷手段來獲勝。再者,在戰爭期間,要分清軍事設施與非軍事設施,戰鬥人員與平民百姓,不能不分皂白地格殺勿論。

戰爭的蹂躪實在是可怕的,只有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人,才會體會其猙獰狂暴。

文: 區應毓牧師 (摘自著作「激流砥柱」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