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鐵達尼號」的爭議

「鐵達尼號」的爭議

「鐵達尼號」的爭議 照片來源: Paramount Pictures

羅馬書5:8
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

占士金馬倫(James Cameron)確是一位滿有才華的導演,從「未來戰士」(Terminator)到「鐵達尼號」(Titanic)到「阿凡達」(Avator),都是荷里活電影票房賣座的保證,屢創票房奇蹟。在「鐵達尼號」電影中,他把一個虛構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加插到一個真實的沉船災難中,令電影更為引人入勝。

「鐵達尼號」已是1997年的作品,距今廿多年了,但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卻一直令片中女主角以至導演受到批評。男女主角在船難中找到一塊浮在水面的木門板逃生,但木門浮力似乎不夠,於是男主角讓穿著救生衣的女主角獨自臥在木門板上,自己則在沒有救生衣情況下挨著木板邊浸在嚴寒海水中。最後,男主角被凍死,身體沉入深海。

廿多年來,一直有看此電影的影迷質疑男主角Jack若與女主角Rose一起平分臥在漂浮的木門上,未必一定沒有雙雙生還的機會,甚至也一直有影迷批評若女主角不是身材太胖太重,男主角亦未必會死,當然這點大概不是實情,導演也不會找來一個又胖又重的女演員來擔當主角。

大概因最近「阿凡達」續集上映,亦是「鐵達尼號」上映25週年,占士金馬倫為了回應影迷們對於男主角是否必須葬身冰海的爭議(亦明顯是為替自己澄清),於是跟國家地理頻道合作,花費大量時間金錢,透過紀錄片(Titanic: 25 Years Later With James Cameron)進行連場模擬實驗,嘗試拆解過去超過四份一世紀的爭議。一男一女浮在一塊大小厚度相若的木板上。水亦是有相當浮力的鹹水。結果顯示二人同在木板上,木板翻倒的機會較大,即是二人雙雙生存下來的機會大減,女的若獨自浮在木板上,她生存下來的機會是最大的。

對我而言,導演是有點「不甘心」被批評才進行如此沒有也不會有確實答案或結論的實驗。因為太多太多的環境因素牽涉其中,最後亦必然訴諸於可能性,這樣那樣,雙方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如何如何。再者,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,一個永不曾發生過的情節或歷史,導演(或那一直被指因「太胖」令男主角喪身冰海的女主角)又何必介懷?一切一切,都只因導演太成功地構想出一段動人肺腑的愛情故事,令觀眾太投入,以假為真,也令觀眾太想這童話般的故事有美滿收場。當然,亦正如很多人也曾指出,一個富家女與一個窮小子,背景身份懸殊,他們在船中的邂逅與迷迷糊糊式的極速戀情,能否在二人雙雙平安脫險後仍能living happily forever,也是未知之數。

不過筆者想指出的,是作出批評的影迷們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:犧牲,為愛情而作出的犧牲。若男主角真的愛上女主角,他又知道他不爬上木板上,是令女主角有最大生存機會的話,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作出如此犧牲(當然,他內心自知自己是個nobody,而對方是個千金小姐,也或多或少會影響其決定)。就算他知道他若爬上木板去,自己可能會有生機(但也可能最後木板因不平衡而翻側,結果雙雙命喪大海,一齊「攬住死」),他也不會去冒這個險。

給我的感覺,是無論導演或影迷們,都彷彿是為「愛情」或男主角的選擇嘗試作出解釋,甚至作出科學或實驗的理據解釋。而愛,至終卻是沒有理由可說的。「無從解釋不可說明的愛」。這也讓筆者聯想起基督在十架之犧牲的愛,人算甚麼,創造之主竟願為人如此釘身十架?

或許你不同意,但我認為若當年上映的「鐵達尼號」以美麗美滿作結束,這電影就不會有那創記錄的賣座票房。筆者當年一位認識的青年人就在電影上映時共看了十次以上。為甚麼?因為場面偉大?特技精采?我認為,是因為裡面有美麗的愛情,且是令人動容的犧牲之愛。當然,歷史是沒有如果的,所以以上理論,也永不會被印證。

文: 禤浩榮牧師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